关注国家科技奖励“研究国家最需要的东西”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1月3日在京举行,一批原创科研成果亮相。科研成果的背后,是医药卫生健康科技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他们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临床转化;他们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今日起,本报开设“关注国家科技奖励”专栏,分享医药卫生健康科技工作者们的故事和心得。
本报记者 王潇雨 通讯员 韩文青
在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和广州医科大学校长冉丕鑫教授为带头人的“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殊荣。钟南山表示:“这个奖项肯定了团队研究的方向,就是要研究国家急需要的、最需要的东西。”
做到“平战结合”
“现在可以说,肯定有人传人现象。”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出现,钟南山掷地有声,通过央视向全国百姓告知真相。从那天起,全民防疫,出门必戴口罩。
病毒肆虐速度令人惶恐。有人说,一听到钟南山院士的声音,就觉得安心、有希望。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最关键时期,钟南山前往武汉现场调研,领导制订第三版至第七版全国诊疗方案,向世界多国介绍中国经验……84岁的钟南山多地奔走,如铁人般拼命。
他带领的团队,不仅奋战在抢救重症和极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战场,还率先描绘了我国大样本量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明确了合并症谱以及合并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钟南山团队最早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疫情防控原则,构建并推广应用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预测预警系统及健康码,提高了防控精准性。同时,团队成员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基于临床简便实用数据、影像学特征的诊断模型,指导临床快速、准确分诊。
“病毒始终处于进化过程中。面对病毒突变的高度不确定性,准确预测今后疫情的变化趋势,将更富有挑战性。”何建行表示,团队一直坚持“平战结合”的策略,这是制胜法宝之一,“平时注重经验积累,在疫情暴发时,团队迅速将这些经验应用到疫情的研究中,实现高效、准确的分析”。
20世纪以来出现的3波冠状病毒疫情,均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
2003年抗击SARS疫情,钟南山带领团队明确了SARS病毒的致病机制,总结了“三早三合理”的救治办法,即“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和“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治疗并发症”,把患者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在广东省,SARS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达83%,居世界首位。
H1N1、H7N9、中东呼吸综合征……近20年来,在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的核心工作中,都能看到钟南山团队成员的身影。他们驰援国际国内的抗疫一线,主动承担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建立国际先进的新发呼吸道传染病“防、监、治、控”链式周期管理体系,促成国家多项政策法规制定。
瞄准四大疾病
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关组成员丛锋还记得,第一次开会时,钟南山就强调“治疗第一、科研第二”,所有的研究都要为提高救治率服务,并提出“共享”科研成果倡议。
瞄准临床需求,注重临床与基础研究紧密相结合,是团队的又一大法宝。
重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肺癌、慢阻肺、以哮喘为代表的过敏性疾病,是团队的4个主要研究方向。“这是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最急需解决的几大科学问题。”何建行表示,解决医学科学领域难点问题,研发适合国情的疾病防诊治手段和药物,最终目的是要让医学研究惠及普通民众。
目前,我国癌症中的“头号杀手”就是肺癌。“无管手术”是何建行团队的招牌术式之一,其学术名称是全程无管单孔胸腔镜手术。这是一种微创技术,肺癌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需气管插管、不需深静脉置管、不需插导尿管,术后也不需留置胸腔引流管,创伤程度大大降低。在此基础上,团队还创建了全球通用的预后预测模型,指导术后精准辅助治疗方案。
早筛早诊是改善肺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团队创建的早期肺癌的无创高敏感度筛查平台,准确率达80%。这一平台可以让1/3的患者免受不必要的化疗,使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提高6%。
俗称“老慢支”的慢阻肺,在我国患病率高,诊断和防控技术落后。鉴于此,团队研制了适合国情的慢阻肺早期筛查和诊断适宜技术;首次证实了生物燃料烟雾是慢阻肺发病的重要因素;首次发现抗氧化剂羧甲司坦长期应用能有效地预防慢阻肺急性发作,并构建起我国慢阻肺早期干预和综合社区防控模式。
哮喘患者在发作期非常痛苦,且经常复发,久治不愈。为此,团队最早证实疫苗联合激素治疗哮喘的新方法;创新性提出“隐匿性哮喘”与“胸闷变异型哮喘”的概念,并据此提出哮喘的早期预防手段;创建的简易支气管激发试验新技术用于哮喘诊断,可使约35%不典型哮喘患者被早期发现,得到及时干预。
解决“卡脖子”问题
医疗科研要“顶天、立地、为人民”,是这支团队的座右铭。“顶天”是指在国家疾病防治急需的领域,紧盯国际前沿理念及技术;“立地”是指研发适合国情的疾病防诊治手段和药物;“为人民”是指致力于提高国民的身体健康水平。
“顶天、立地、为人民”也是这支团队履行了半个世纪的历史使命。
1971年,为响应周恩来总理“加强对慢支炎及肺心病防治”的号召,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立了“慢支炎防治小组”,这是这支团队的起点。很快,1978年他们的研究成果就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此基础上成立,成为国内最早的呼吸疾病研究团队之一,并先后组建了国内首个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个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等12个国家级平台。
在国家级研究平台的重要支撑下,团队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多中心临床研究、生物资源库等开展研究,推动研究成果的迅速下沉。“一方面,先进的医疗技术被转化为产品,发展出适合国情的药物、技术、器械;另一方面,由先进经验形成的临床诊治规范、共识、指南,推广至基层,预防诊治科研成果由此得以实现迅速下沉、真正落地。”何建行介绍。
如何推动解决医学科学领域“卡脖子”问题?何建行认为,团队可以从5个方面发力:一是对标国际一流,进一步研发针对呼吸疑难重症的新技术、新诊疗、新方法、新药物;二是持续加强呼吸医学高水平人才引育、培养及输出;三是积极筹建国家呼吸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力争在药械、疫苗、医学数据等领域实现产业化发展;四是牵头健康广东呼吸慢病防治行动,并辐射全国,进一步建设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预警、预测网络;五是加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健全现代医院治理体系,出色完成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对口输出任务等。
- 来介绍一下 怡开胰激肽原酶的用法用量
- 2亿女性被更年期综合征困扰,中医帮你调
- 老年痴呆与饮食生活习惯有关
- 夏季心血管疾病高发期 老人该吃什么好
- 老人牙齿不好怎么吃才能不缺营养
- 老人手抖预示身体不健康信号
- 老年人午睡养生也是有讲究的
- 老人保健养生 讲究正确方式方法
- 老人多吃草莓和菠菜 抗氧化提高20%
- 老人睡午觉 衣服不宜穿太厚
-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多发性疾病
- 老人冬季抗寒喝汤最好
- 安全性是老人运动的重要前提
- 老人晨练是好事但是也要注意一些禁忌
- 元宵和汤圆有什么区别 吃元宵的禁忌有
- 元宵节的传统食物有哪些
- 有关小年的传说是什么 小年有哪些传统
- 冬至的饮食习俗 一起看看吧
- 用微波炉加热或烹饪 会影响营养吗?
- 火气大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日常吃什么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