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急难愁盼”这一年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回顾来路,党的卫生健康事业从百年前的艰难起步、栉风沐雨,到今天的健康中国行动全面推进,国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每一遍重温,都让人积聚奋进的力量。
今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紧扣“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要求,立足卫生健康行业特点,聚焦广大群众的“急难愁盼”,在破解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转化成全系统的具体行动。
列出清单,认领“硬骨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住院患者想吃得称心又安心成了难题。北京协和医院的患者却对此并不担心,只需扫一扫床头的二维码,即可在“协和微商城”挑选心仪的商品下单。1个小时后,医院小超市的工作人员就会把“爱心包裹”送到床旁。
到协和就诊的外地患者、急危重症患者比例高,为此,医院将急诊楼与外科楼之间的家属等候区设为急诊留观患者家属和手术患者家属的“家园”。白天,手术患者家属在这里等候消息。晚上,因家人病情需要无法回家的家属可以租赁躺椅,留宿一夜。“特别感谢这些便民服务,这些细节真是暖了我们的心!”一位家属说。
上述细节,只是北京协和医院“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强调把学习党史与为群众解决就医防病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结合起来,与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委党组始终抓住“学史力行”这个落脚点和着力点,在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内专设“实践活动组”,把确定“我为群众办实事”方案和实事清单作为重点任务,集中力量开展调研、问需于民,4月提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事清单》,涉及8个方面20项具体任务,将20项具体任务逐项进行分解,落实到司局单位,明确成效要求。9月后,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完善确定项目清单,突出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的重心,突出“一老一小”群体的重点,突出破解“硬骨头”的重任,提出涉及7项46条具体举措的“民生项目清单”,覆盖范围更广,内容更为务实。
据悉,“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坚持按月调度“办实事”工作进展,推动各项举措见实效。截至目前,46项举措中须年内完成的25项,已完成22项,正在推进3项;持续推进的21项,年内都有重要进展。
狠抓防疫,柔性服务硬性提升
时值隆冬,北京市光明幼儿园小班的文文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东城区少年宫接种新冠疫苗。对于打针,小姑娘并不害怕:“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哥哥都打过了。而且我们老师讲过,打针可以保护我们,对抗大病毒!”接种全程顺畅有序,有家长老师的陪伴、医护阿姨的鼓励,留观还可以看绘本、做手工,文文不但没哭,还玩儿得很开心。连日来,文文班上接种新冠疫苗的同学越来越多。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毫不放松落实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疫情防控措施,成为卫生健康系统践行为群众办实事要求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牵头成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苗接种工作协调组,建立健全供应保障、疑似异常反应处置、舆情应对等协调机制。委内组建工作专班,举全委全系统之力,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在6月28日提前完成5.6亿人两剂次接种任务的基础上,9月25日提前完成11亿人的接种覆盖、10.4亿人全程接种的目标。目前,我国新冠疫苗接种总剂次和覆盖人数均居全球首位,人群覆盖率位居全球前列,新冠疫苗加强免疫和3~11岁人群新冠疫苗接种稳步推进。疫苗接种的过程是充满柔性服务的,取得的成绩却是硬杠杠的。
这一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不断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推广上海等地防控经验,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码管理和服务工作,推动全国互通互认、一码通行;全力以赴处置聚集性疫情,组建12支国家级常备工作队伍,健全委领导带队常态化队伍调派机制,努力以最短时间、最小范围、最低成本控制聚集性疫情,减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爱护老小,编织暖心保健网
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患者入院就诊需出示健康码,并在手机端填写流调信息。北京医院设置“预检方舱”,专门帮助老年人完成这些操作。很多老年人玩不转线上预约挂号,该院加开了老年服务窗口,与“预检方舱”紧挨着。
自助机缴费电子化了,老人没有微信、支付宝怎么办?这里的工作人员协助收现金,代为线上支付……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就要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作为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和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医院聚焦老年人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升服务能力,用心筑造着“银发族”的温馨港湾。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基于此,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推动指导下,一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实施进一步便利老年人就医举措。创建全国首批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992个;积极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切实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深入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探索4种相对成熟的服务模式;试点开展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和干预项目等。
关心关爱老年人的同时,面向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保障措施相继推出。今年以来,脑胶质瘤、恶性生殖细胞瘤、甲状腺癌等12个病种纳入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集中救治管理病种范围,大大减轻了大病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订了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母乳喂养促进行动方案等,全程护航母婴健康安全。除西藏自治区外,基本实现生育登记服务全国异地网上办理。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规范开展,今年年底前检查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提质增效,促健康服务再升级
学党史、办实事,在中日友好医院,全院职工有个可以学习、对标的“家里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我国著名胸外科专家、“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回顾与党同龄的老院长一生与党同心、与党同行的历程,就是一节最好的党史课。
今年,该院成立“辛育龄小分队”。加入该队伍的年轻医务工作者,传承和发扬战争年代“流动医疗站”的优良传统,沿着辛育龄的足迹,主动到老百姓身边,志愿开展义诊咨询、健康宣教等服务,将奉献精神传承下去。
继承发扬老一辈卫生健康工作者的精神,行动不止落在中日友好医院。一年来,全系统都在加快行动:健全防止因病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指导各地对易返贫致贫人口患病情况进行监测,将大病专项救治模式推广作为脱贫地区县域医疗机构针对所有30种大病患者住院治疗的规范化措施,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与此同时,持续推进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工作,巩固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社区医院1400余家,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可提供长期处方服务;建设600余个尘肺病康复站(点),覆盖辖区内近11万名患者;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29个省份建立省级远程医疗平台,远程医疗服务县(区、市)覆盖率达到90%以上;稳步实施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第一批10个试点建设项目填补当地医疗技术空白440余项;规划设置心血管病、癌症等10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2021年新培养培训全科医生4.8万余人……
展望前路,一系列工作还在进行当中:继续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履职尽责,强化担当;倒排时间,确保重点民生清单所列年内完成事项按期完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高质量服务人民健康和推动卫生健康工作的实际行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步履不停。
- 来介绍一下 怡开胰激肽原酶的用法用量
- 2亿女性被更年期综合征困扰,中医帮你调
- 老年痴呆与饮食生活习惯有关
- 夏季心血管疾病高发期 老人该吃什么好
- 老人牙齿不好怎么吃才能不缺营养
- 老人手抖预示身体不健康信号
- 老年人午睡养生也是有讲究的
- 老人保健养生 讲究正确方式方法
- 老人多吃草莓和菠菜 抗氧化提高20%
- 老人睡午觉 衣服不宜穿太厚
-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多发性疾病
- 老人冬季抗寒喝汤最好
- 安全性是老人运动的重要前提
- 老人晨练是好事但是也要注意一些禁忌
- 元宵和汤圆有什么区别 吃元宵的禁忌有
- 元宵节的传统食物有哪些
- 有关小年的传说是什么 小年有哪些传统
- 冬至的饮食习俗 一起看看吧
- 用微波炉加热或烹饪 会影响营养吗?
- 火气大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日常吃什么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