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全 | 明星八卦 | 健康曝光台 |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百家健康网_健康小常识|关心您健康的网站 >> 健康曝光台 >> 代表委员热议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严打游戏租号与个人信息保护
 

代表委员热议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严打游戏租号与个人信息保护

来源:佚名 文章热词:严打游戏租号与个人信息保护 加入时间:2022-3-18 10:04:42
 
核心提示:网游防沉迷系统防不住的“熊孩子”曾多次让网游公司处于风口浪尖。游戏防沉迷,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未成年人保护中无法绕开的关键一环。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诸未静、蔡姝越 上海报道

  网游防沉迷系统防不住的“熊孩子”曾多次让网游公司处于风口浪尖。游戏防沉迷,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未成年人保护中无法绕开的关键一环。

  近几年,全国两会上有关于游戏的声音,大多涉及到未成年人防沉迷。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关注,表达出社会对于游戏行业的监督与期望。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监管持续加码。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史上最严”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管理规定正式落地,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

  今年全国两会,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依然是最受关注的话题,提案涉及人脸识别、监管租售账号、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加强家校共治等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相比于往年,今年代表委员们提案中的高频词多了“多方协同”“合力共治”“共同参与”,除了聚焦一线游戏厂商的责任,也对家长、学校、社会提出了更多要求。

  严打游戏账号租售产业链

  “史上最严”网游防沉迷新规推行以来,未成年人每周可供游玩的游戏时间缩短至3小时。与此同时,未成年人通过在电商平台租借或购买游戏账号的方式绕过防沉迷系统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2021年9月,包含央视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多家媒体陆续对电商平台中提供的租售号服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不仅可以利用商家租售的游戏账号绕开防沉迷系统无时限游玩,甚至连人脸识别系统也可利用第三方登录平台的“手游上号器”绕过。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也在提案中注意到了这一条通过向未成年人租售或售卖成年人游戏账号的灰色产业链。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丁元竹则针对20户提供游戏账号交易服务的商家展开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被调研商家中均存在默许、引导未成年交易的行为并为其提供绕过防沉迷监管的措施与方法。“《通知》颁布落后,买号客诉呈现持续上涨趋势,截至2021年12月,已累计4153宗,较去年暑期涨幅达到52%。”他进一步指出。

  针对屡禁难止的游戏租售号灰产,许进建议相关企业应继续加强防沉迷系统建设,完善未成年人游戏登陆和充值时人脸识别门槛,协助相关部门在管理系统内共同精准管理,提升管理实效。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未成年人游戏账号的管理,惩戒各种违反管理的行为。比如对倒卖个人信息、账号等违法行为严肃处罚;对于明知对方是未成年人,依然向其租售成年人游戏账号,甚至指导未成年人规避防沉迷监管的企业和个人,违反了刑法第285条第3款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应依法严惩。

  丁元竹也强调应严厉打击游戏租售平台,维护游戏实名制度,禁止电商平台上的游戏租号平台运营,打击通过私域流量提供游戏租号服务的平台。

  人脸识别与个人信息保护

  在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的大网下,仍有不少孩子冒用长辈的手机和身份证注册账号,成为“漏网之孩”。随后,在家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多番呼吁下,倒逼相关游戏厂商引入人脸识别技术。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包括未成年人用户在内的用户隐私该如何保护?

  丁元竹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游戏行业的人脸识别统一标准,制定人脸识别有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游戏厂商的人脸识别功能只用于身份识别,人脸识别数据原则上不应共享、转让,确保个人信息安全;鼓励有条件的游戏厂商先试先行,在国家有关法律统一管理下,将相关人脸识别系统对外开放,以方便更多的中小游戏厂商用上人脸识别技术;对实名认证为成年人,但游戏内行为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户,系统自动在“登录时”和“充值时”,发起金融级别的人脸识别,若用户人脸识别验证失败,将被系统判定为未成年人,自动纳入管控范围。

  “在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框架下,细化针对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问题的实施细则,设立保护青少年的屏障。”许进也在提案中建议。

  近年来,互联网领域侵犯公共利益的案件频发,网络与社会生活的高度融合也同时推动着传统公益诉讼领域向新业态方向进发。2020年10月22日修订,2021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06条规定:“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相关组织和个人未代为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督促、支持其提起诉讼;涉及公共利益的,人民检察院有权提起公益诉讼。”

  此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诉快手侵犯儿童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于2021年3月办结,被视为民法典实施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后,检察机关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全国第一案。2021年8月,北京市海淀检察院“剑指”腾讯微信青少年模式。今年3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称,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立案6633件。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安行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李宗胜十分关注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问题,经过深入调研,他今年提交了关于深入开展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公益诉讼的建议: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外,持续加强未成年人敏感信息的公益诉讼,特别是针对一些单位和部门安置的能够采集或诱惑未成年人同意采集敏感信息的,要关口前移,通过检察建议等形式,及时防患于未然。

  社会多方联动,形成家校共治

  多位代表委员都提到,游戏防沉迷是一项社会整体工程,需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未成年人监护人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治的局面。

  在游戏防沉迷的过程中,家长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守护角色。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然而,部分家长并未意识到自己在防沉迷工作中的“缺位”。伽马数据发布的《2020中国游戏产业品牌报告》中数据显示,2020年未成年人过度消费事件中,逾六成源于监护人信息保管不善。

  “由于监护人疏于监管等失责行为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大额消费等问题的,应明确监护人在防沉迷监管中的民事责任,依法裁定违法责任。”许进认为。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广州市委会主委于欣伟也强调,家长要树立家庭是防沉迷第一防线的责任意识,切实承担自己的管理责任。

  此外,如何联动学校和家庭的职能,实现“家校共治”,也是一项讨论度较高的话题。丁元竹建议,应强化学校及社区的教育作用,设立相应的互联网教育课程,让家长更好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安全上网,树立使用游戏的正确观念。

  除了强调社会各界在游戏防沉迷中应尽的职责,今年全国两会中,多位代表委员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表示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贸易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注意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机沉迷问题日益严重,部分留守儿童在感情上比较孤独,智能手机便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而相关数据也显示留守儿童的游戏时长高于非留守儿童。202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中数据显示,在“每天玩4—5小时”游戏时长范围中,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8.8%,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8.8%的比例。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防沉迷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要涵养农村德育文化氛围,营造积极健康成长环境。切实采取措施,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加强德育实效性建设,积极营造健康的育人环境。

  “既要继续加强技术开发和技术治理,也要着手完善社会治理。”丁元竹呼吁。

  (作者:诸未静,蔡姝越 编辑:吴立洋)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