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医院门口,进还是不进
过度医疗现象,这些日子又成了靶子,被口诛笔伐。但就此批评医生还真的可能冤枉了他们。笔者有两个朋友,其中一位10年前查出胃里有“癌前病变”,被要求手术,结果切掉了半个胃,这10年一直非常健康,于是有人说“你是白挨了一刀”。还有一位朋友,7年前腹股沟长了一块东西,活检说“不好”,但有人对他说“恶性程度不高”,于是他一直没把它当回事。谁知前些天他被发现了转移灶,急得四处求医。你说这是前者“过度医疗”,还是后者“治疗不足”?
因为笔者在卫生部门工作,经常有朋友前来咨询,遇到这类事该怎么办?前些年还常为别人出主意,近年来慢慢地还真的不敢说了。你说“要认真对待”,但也许还真的不会有什么恶性的发展变化,结果让人多花钱、多受罪。你说“没有事的”,万一真有事怎么办,人家不恨死你了?笔者暗思,这或许就是医学的复杂性、难预测性吧?
还有人说,精准医学近年来发展很快,很多研究从器官、细胞发展到基因分子,医生诊断“看分子、基因多,看患者、病情少”。于是就此批评说:这一方面造成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不该开的刀开了,不该吃的药吃了,给患者造成某种医源性、药源性伤害。对此,也难有人能下个定论,究竟该怎么对待,但笔者以为现代医学向微观化发展的大趋势不会变。
笔者以为,从管理者的角度说,应该加速推行临床路径、按病种付费等举措,同时让医院和医生丢掉“创收”的沉重包袱;从行业协会说,要适当制定“诊疗指南”一类的规范标准,让医生有章可循;从医生的角度说,要在治疗中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看待,选择适用于患者的治疗方法;从社会舆论来说,要防止出现极端化,既不能动员所有人去做癌症早期筛查,也要告诫患者不要相信“绿豆汤治百病”一类的伪科学;从患者的角度来说,一定要科学掂量,理性对待疾病,合理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新闻界一定要向社会反复宣传医学的复杂性、多因性和难预测性,揭穿网上流行的一些“包治癌症”一类虚假帖子的真相。
话是这么说,可怎么做到却远不像说说那么简单。于是每一位患者面临的还是那个问题:走到医院门口,进去还是不进去?进去了,能不能得到相应的帮助?这些都是公众期待医疗卫生界帮助解决的难题。
- 39种儿童药研发将享利好政策
- 卡介苗接种时间
- 睡眠已经成为导致我们亚健康的因素
- 女子婚后屡被约饭 闺蜜“告密”致夫妻
- 食品安全保卫战“作秀不得”
- 三种常见白色食物容易诱发癌症
- 太阳神国际护胃日活动圆满收官
- 中国人平均睡眠7小时 如何改善睡眠
- 经常用眼可以常吃豌豆尖
- 嘴唇会有哪些疾病 或许是缺乏某些营养
- 伤眼的行为有哪些 警惕这些伤眼行为
- 春季运动注意什么 记住避开这些流行错
- 美国研究称肥胖者若被人说胖 更易患糖
- 脸色暗黄怎么处理 3款粥帮你养出好气色
- 食用蜂蜜有什么注意事项
- 如何防止肾虚 少吃这五种食物
- 红枣应该怎么吃才最补血 红枣补血食谱
- 春季如何护肝 推荐五类护肝食物
- 慢性肾炎的明显症状有哪些 解读这五种
- 如何减少熬夜的危害 熬夜人群多吃六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