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全 | 明星八卦 | 健康曝光台 |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百家健康网_健康小常识|关心您健康的网站 >> 健康资讯 >> 自然资源部: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的市场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自然资源部: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的市场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来源:佚名 文章热词: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的市场化投入机制 加入时间:2021-11-10 18:51:04
 

  11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就首次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举行集体采访活动。采访中,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司长廖永林介绍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国完成造林5.45亿亩,退耕还林5438万亩,全国共整治修复岸线1200千米,滨海湿地34.5万亩,治理修复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400多万亩。他表示,将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格局,探索和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的市场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修复。

  廖永林介绍,2018年机构改革之后,自然资源部负责着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职责。为落实上述职责,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一些制度性的规定。特别是滨海湿地保护、天然林保护修复、草原保护修复、湿地保护修复以及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制度性的文件。

  据介绍,经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自然资源部与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整体规划》,部署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等9个重大工程,47项重点任务。现在正在联合发改委编制专项的建设规划,去年自然资源部和林草局还印发了《红树林保护修复的专项行动计划》。

  廖永林还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国完成造林5.45亿亩,退耕还林543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23.04%,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56.1%,治理沙化土地1.5亿亩。中央财政投入了500亿元在祁连山等地区开展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的一体化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今年启动了“十四五”的第一批项目,自去年以来还实施了13个以红树林保护修复为主要内容的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同时实施了渤海综合治理和海岸带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十三五”期间,全国共整治修复岸线1200千米,滨海湿地34.5万亩,治理修复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400多万亩。

  那么,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土空间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对此,廖永林表示,一是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格局。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通盘安排未来生态退耕、国土绿化等生态建设,科学确定并带位置下达绿化任务。同时,对“三调”发现的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原则,逐步进行调整。

  二是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科学性。生态保护修复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中央强调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总结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案例基础上,针对海岸线的生态修复,首先要把海洋动力问题摆在突出位置,然后是海洋生态的生物多样性问题等。

  三是探索和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的市场化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来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等各项工作,按照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形成不同的模式,体现谁保护、谁受益,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修复。

  四是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的法律制度和标准规范。继续配合立法机关推进矿产资源、草原法、自然保护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的立法或者修法工作,特别注意加强现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的生态保护修复的规范和标准。

  红星新闻记者 张炎良

 
 
 
热门栏目